您当前所在的位置:首页>安全用药>药物相关知识

为什么是我?——教你理性看待药品引起的不良反应(I)

时间:2023-08-08来源:河北省药品监督管理局网站

虽然大家都经常说“是药三分毒”,日常生活中,治疗期间一旦发生了不良反应,许多人会自嘲“中奖了”。这的确有相似之处,如同购买彩票,不中奖是大部分人,中奖是小部分人。购买时,人人期望自己中奖。但是用药恰恰相反,我们希望是大部分人那边的,用药后能发挥预期的治疗作用,而不出现偶然发生的不良反应。但是“为什么是我”“坚决不接受”的态度,就脱离客观事实了。

为什么会发生不良反应

1、什么是药品不良反应

药品不良反应是合格药品在正常用法用量下出现的与用药目的无关的有害反应。大家都知道药品上市前都经过了长期的研究,经过了多轮的临床试验研究,经过安全性、有效性评估后才能批准上市,才能大规模应用造福更多人的健康。期间有相当比例的试验药物因为安全性和有效性原因终止研究没有被批准上市。即使上市后,包括医疗机构在内的各级部门仍然在不断研究评估中,许多药品因为安全性和有效性评估风险超过了获益而撤出市场。

2、同样用药,为什么会有小部分人会出现不良反应?

这与药品在我们体内发挥作用过程的差异有关。我们每一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都有独特的体质。从大方面来说,世界上人类可以从肤色上分为白种人、黄种人、黑种人等,从居住地可以分为亚洲人、欧洲人、非洲人等。但是同一类人当中还是有很多差异,这些差异是我们人类适应长期生活习惯、居住环境等因素形成的。而且,这些差异往往表现为遗传特质。我们经常说的某人酒量特别大,是说同样条件下,喝同样量的酒这些人则泰然自若,而其他人会酩酊大醉。研究表明,酒量特别大的人其体内代谢酒精酶的活性比我们一般人的要高得多。还有一类就是代谢酒精的酶活性比我们一般人很低的人,闻酒脸红,沾酒就醉。药品也是类似。药品服用后,主要经过吸收、代谢的过程。我们当中有一部分人胃肠道蠕动、黏膜吸收能力与一般人不同,对某些药品吸收率比一般人高,这样进入其体内的药品会比一般人多,药物作用过强,出现了其他的意外反应。药品代谢酶的活性也是有个体差异的,这方面与遗传有很大关系。有的人某些代谢酶活性低,对应的药物代谢慢,容易体内蓄积而产生意外反应。譬如有些成年人使用了某种药物容易出现再生障碍性贫血,研究发现这部分人体内代谢这类药物的酶的活性很低。如果这个酶活性很低的新生儿使用了这类药物,常规剂量下就容易出现呕吐、呼吸不规则、虚脱、发绀的“灰婴综合征”。这些症状是因为个体差异导致体内药物浓度过高引起的各种不良反应。

3、对药物的特异质反应,是否因人而异?

还有一类情况是,体内药物浓度并没有大的变化,血液中药物浓度在正常范围内,但是个体基因变异导致对药物敏感性差异,引起对药物的特异质反应。例如,中东某些地区、我国南方部分地区可见的蚕豆病病人,这部分病人不是因为药物代谢相关过程的变化,而是另外的细胞代谢过程的酶活性偏低,药物干扰了其正常过程而破坏了细胞的正常功能,这部分细胞出现死亡。这类病人与其他人服用相同剂量的某些药品就会出现血尿症状,时间久了还会出现贫血症状。目前通过新生儿筛查项目的开展可以及早发现这个酶活性低的异常者,未雨绸缪,采取必要的医疗措施,避免使用某些药品,就不会出现血尿等不良反应了。

再如,我们都知道的链霉素类药品可以引起耳聋,也发生过令人痛心的后果。某年春节晚会表演“千手观音”的失聪演员,据说有些是药物引起的。这个令人痛心疾首的事实背后,也有个体基因变异的原因。虽然,妈妈怀孕期间受到某些病毒感染、出生后严重黄疸、婴幼儿慢性耳内感染等也是听力损失和耳聋的原因,但是我国新生儿先天性耳聋的比例约为千分之一,研究表明其中半数以上先天性耳聋由遗传因素引起。有一种决定耳蜗毛细胞功能的蛋白的基因变异,使这种蛋白的结构异常,耳蜗毛细胞损伤,导致感音神经性耳聋。而且大多数人表现为先天性聋,且多数为重度或极重度感音性耳聋。这个基因的变异存在种族差异,中国人群中已检出的耳聋患者中,约五分之一由这个基因突变导致的。还有一种耳聋是一种线粒体遗传疾病引起。有些孩子遗传了母亲的线粒体基因变异,携带该变异基因的个体对链霉素类药物特别敏感,即使小剂量也可导致耳聋,就是所谓的“一针致聋”,成为药物性耳聋的高危人群。有康复中心研究表明药物性耳聋占康复聋哑儿童的三分之一。这种情况遗传方式为母系遗传。孕前或产前进行耳聋基因检测有助于避免类似悲剧的发生。其实除了链霉素这类氨基糖苷类药物外,其他类别药物也有引起耳鸣、耳聋的情况。对于引起不良反应机制相对明确的情况,使用这些药物之前,先进行遗传性耳聋基因等相关基因检测。如果携带有某些基因变异的高风险人群,则需避免使用这些药物。